解決M型社會》張忠謀:富人增稅 窮人減稅

 2008/05/31   
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表示,當前國家最大挑戰就是社會M型化,新政府要落實「富人增稅、窮人減稅」,例如綜合所得稅可再提高現行百分之四十的最高稅率,對有錢人加稅;但中產階級及較低得者的稅率如百分之卅三、廿一、十三、六,應該再降低稅率。

至於政府對企業的租稅優惠,他呼籲,明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絕對要壽終正寢,不能局部復活。

張忠謀昨天出席「李國鼎先生逝世七周年紀念會」,與主持人問答闡述「知識經濟的問題與挑戰」時,提出他對M型社會的解決方法。

他表示,目前新政府以推動「負所得稅制」(對家庭年收入低於卅六萬元者給予退稅補貼)為訴求,但這主要針對的是低收入戶群,他認為範圍仍太小。兩、三年前財政部曾統計,當時全國最高所得前卅人的平均稅負,只占其總收入的百分之十,顯示高所得者的避稅的方法很多;M型社會下,許多稅目都是高收入者負擔太少,他也認為資本利得等應該課稅,例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等。

明年底促產條例就要落日,他也主張這些對企業的租稅獎勵應該要壽終正寢。他說,前任財政部長一度表示要將促產條例落日後,國庫每年多出來的一千多億元收入,透過減稅方法還給企業,但他認為不該這樣做,因為促產條例千萬不能局部復活。

張忠謀表示,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是平行的,開放國家要全球化,就意味著知識經濟不可避免,知識經濟既不會回頭,就一定要加入。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,而是把轉知識為金錢。

他說,過去兩、三年,全球出現M型社會,反而成為知識經濟的最大挑戰,要怎樣在知識經濟,創造相對均富的社會環境,考驗政府法制與政策,假如國家沒想辦法避免M型化的發生,會讓很多人想進入「贏者圈」,導致價值觀的迷思,最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會越來越多,社會跟著淪落。

知識經濟產生了M型社會,因此要有照顧機制,張忠謀認為,台灣雖有社會安全網,但仍不夠,像退休機制不但不如美國,還遠不如西歐北歐,應該要彌補。

他強調,知識經濟千萬不要讓小的贏者圈贏,而是要做到相對的公平正義,他不希望看到贏者圈的出現,因此除了調整稅負、增強安全網等振興經濟的措施,最基本還是人才跟教育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篇文章和另一篇有關減碳文章我都想推~
長久以來,政府老大總是不敢動這些企業大老,
卻老拿小老百姓們開刀,誠如環保團體所言,
一直提倡脫西裝、換小車等減碳等,
不如減少高耗能產業擴張、增加替代能源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節能減碳 脫西裝沒錯 產業轉型更重要

 更新日期:2008/05/31 17:47
(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三十一日電)總統馬英九帶頭少穿西裝,總統府用車汽缸降級,吃便當,一時之間,節能減碳成為當紅議題,總統「個人節能秀」效果十足。環保團體認為,脫西裝、不打領帶是個人對地球暖化貢獻心力的一種方式,但減少高耗能產業擴張、增加替代能源研究經費,比個人努力更重要。

馬總統上午出席「2008年全國NGOs環境會議」,與對國民黨再度執政及「愛台十二建設」頗有疑慮的環保團體展開上任後的第一次公開會面,來自草根的環保團體並沒有「見面三分情」,不但藉影片訴說對台塑大煉鋼廠開發案等高耗能產業擴張的疑慮,長期投入環保運動的粘錫麟今天更當著總統的面大聲疾呼「減碳不是脫西裝,環保政策才是最重要的」。

「環保政策才是最重要的」,環保人士最近幾年與政府的緊張關係源自於此。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表示,脫西裝、少開車、隨手關燈等節能減碳行動沒有錯,但不應成為主要環保議題,政府只推動個人生活減碳,卻少觸及高耗能產業擴張及產業減碳、轉型議題,「根本是積小善、行大惡」。

環保署日前公佈一項數據,指去年各級政府以汰換省電燈泡、鼓勵共乘、改用自行車及種樹等減碳手段,成功減碳二十五萬五千多公噸,給媒體的新聞稿中寫著「證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對減碳的熱忱」。

新聞稿中未揭露的數據是,台灣去年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二億六千五百萬公噸;各級政府去年用於宣傳減碳的宣傳預算高達新台幣兩億五千多萬元;工業部門的碳排放量比例佔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二點五,農業部門的碳排放量比例僅百分之一。

環保團體估計,工業部門的碳排放量中,台塑集團的總排放量就超過百分之二十七,台塑大煉鋼廠若通過環評,將增加約一千五百萬噸碳排放量,比例再增加百分之六。

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、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都批評政府未清楚交代對台塑大煉鋼廠、國光石化園區開發案的態度,就連被視為「親藍」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都說,「台塑集團不能再增加碳排放量了,這是底限」。

對環團要求「產業轉型」、「停止高耗能產業擴張」訴求,環保署給媒體的答案一貫是「必須等到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通過」、「經濟部也很努力輔導產業減量」,實際上的成果卻是成立已一年多的「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」至今只有六十多家產業自願登錄盤查量,其中多數是中油、台電等國營事業,台塑集團並不在其中。

環保署長沈世宏日前與媒體茶敘時曾說,「做秀沒什麼不好」,重要的是未來的配套,他希望以半年到一年時間,將生活減碳推動到村里基層。

只不過,當環保署將「多吃蔬食」列為「減碳小撇步」,將念頭動到碳排放量只有百分之一的農業部門時,何不回頭看看如何讓工業部門減碳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,促成產業轉型,增加替代能源研究經費,相信減碳更能事半功倍。97053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ert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